中醫(yī)、中獸醫(yī)基礎(chǔ)理論之淺析
(一)以觀察自然界的現(xiàn)象為前提,以樸素唯物觀的哲學思想為指導。
?
(二)中醫(yī)、中獸醫(yī)學說基礎(chǔ)是陰陽平衡,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相生相克等。
?
(三)將人體分為由臟腑、經(jīng)絡和氣血三者構(gòu)成。
這三者是相互聯(lián)系的一個有機整體。
臟腑——五臟即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;六腑即膽、胃、小腸、大腸、膀胱和三焦(上、中、下);
經(jīng)絡——由經(jīng)脈、絡脈、內(nèi)屬臟腑部分和外連體表部分四部分組成;
氣血——分氣和血。
氣——是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(zhì),包括元氣、宗氣、營氣和衛(wèi)氣四種;
血——含營氣和津液,是二者的紅色混合物。
?
(四)人體發(fā)病的原因是六邪所致人體陰陽平衡失調(diào)。
六邪——即六種致病因素分別為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(熱);
?
(五)所使用的藥物——主要是本草。
本草——有四氣、五味、升降浮沉與歸經(jīng)和毒性屬性。
四氣(又稱四性)——即寒、涼、濕、熱;
五味——即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;
升降浮沉——進入人體后的作用趨勢(相對疾病而言);
歸經(jīng)——中藥進入體內(nèi)后的作用部位(五臟、六腑);
毒性——即無毒、小毒、有毒、大毒、劇毒;
配伍禁忌——七情、十八反、十九畏。
七情——單行、相須、相使、相畏、相殺、相惡、相反。
十八反——烏頭反貝母、瓜蔞、半夏、白蘞、白及;甘草反甘遂、大戟、海藻、芫花;藜蘆反人參、沙參、丹參、玄參、細辛、芍藥。
十九畏——硫磺畏樸硝,水銀畏砒霜,狼毒畏密陀僧,巴豆畏牽牛子,丁香畏郁金,川烏、草烏畏犀角,牙硝畏荊三棱,官桂畏赤石脂,人參畏五靈脂。
?
中藥、中獸藥主要分為13類:
1、解表藥——辛溫解表(麻黃、桂枝、紫蘇等)和辛涼解表(薄菏、菊花、柴胡等)。
2、清熱藥——瀉火(石膏、知母、梔子等)、燥濕(黃芩、黃連、黃柏等)、涼血(生地、玄參等)、解毒(金銀花、連翹等)。
3、瀉下藥——攻下(大黃、芒硝等)、潤下(蜂蜜、食油等)。
4、消導藥——神曲、山楂等。
5、止咳化痰平喘藥——溫化寒痰藥(半夏、天南星等)、清化熱痰藥
(貝母、桔梗等)、止咳平喘藥(杏仁、枇杷葉等)。
6、溫里藥——附子、干姜、肉桂等。
7、祛濕藥——風濕(獨活、五加皮等)、利濕(茯苓、茵陳等)、化濕
(藿香、蒼術(shù)等)。
8、理氣藥——陳皮、青皮等。
9、理血藥——活血化瘀(川芎、丹參等)、止血藥(三七、白及等)。
10、收澀藥——澀腸止瀉(訶子、烏梅、五倍子等)、斂汗?jié)?五味子、牡蠣等)。
11、補虛藥——補氣(黨參、黃芪、甘草等)、補血(當歸、阿膠等)、助陽(肉蓯蓉、淫羊藿等)、滋陰(麥冬、百合等)。
12、平肝藥——平肝明目(石決明、決明子等)、平肝息風(天麻、全蝎等)。
13、外用藥——硫磺、石灰等。
(六)治病法則———辯證論(施)治。
1、四診——望、聞、問、切;
2、辯證——八綱辯證(表-里、寒-熱、虛-實、陰-陽)、臟腑辯證、衛(wèi)氣營血辯證、 津液辯證、六經(jīng)辯證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;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;
八綱辯證——治法。陰陽、表里、寒熱、虛實四類病證;
臟腑辯證——病位。心與小腸病證、肝與膽病證、脾與胃病證、肺與大腸病證、腎與膀胱病證五類病證。
衛(wèi)氣營血辯證——動力功能。衛(wèi)分、氣分、營分、血分四種病證。
津液辯證——體液(水)辯證。
六經(jīng)辯證——病情。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六種病證。
3、施治——方劑和針灸。
內(nèi)治——八法即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溫、清、補、消。使用方劑。原則:如熱則寒之,虛則補之等等。
組方:君、臣、佐、使;通過辯證施治達陰陽平衡,疾病治愈。
外治——針灸、貼敷等。
?
(七)中醫(yī)治病理念——強調(diào)“治未病”。
上醫(yī)——治未病;中醫(yī)——治欲病;下醫(yī)——治已病。